李梦卿,田舒蕾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1期。李梦卿,田舒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逻辑、机制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01):46-53.
作者简介:李梦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舒蕾,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重点在于专业建设。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适应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满足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之举,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环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必须遵循自身基本逻辑,坚持转型与塑型并举、传承与发展并重、融合与创新并行。强化机制构建,构建专业标准体系,形成专业建设长效机制;完善专业管理制度,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规范专业建设评价,健全质量保障机制。探索可为路径,坚持办学方向、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不变,提升专业建设支撑力;坚守职业性和高等性两种属性,强化专业建设驱动力;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专业建设内核力。
关键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专业标准
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而重要的工作,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环节。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质性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深刻把握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逻辑,系统强化机制构建,积极探索可为路径,有利于引导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现由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向赋能产业发展的转变,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逻辑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论其本质即为经济发展逻辑、专业发展逻辑、个体发展逻辑三重逻辑的有机耦合。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不同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基于其本质逻辑进行审视,通过三重逻辑的耦合,明确专业建设的逻辑指向与发展前景,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坚持转型与塑型并举、传承与发展并重、融合与创新并行。
(一)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转型与塑型并举
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提出,“教育转型始终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与症候,要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入手来说明教育的转型。”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趋势一致,人才培养结构也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催生下,新岗位、新职业引发原有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提升,亟待拓展和延伸其能力结构深度和广度以适应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专业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基本元,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专业建设应当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供给要求,通过专业内外要素优化配置与改善,实现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专业设置与岗位要求相契合、人才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相协调,既满足产业变革对劳动力类型和数量的显性要求,又符合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提高的隐性要求,增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坚持转型与塑型并举。转型,就是要强化专科专业向本科专业的转型,在“本”上求发展。聚焦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对专业建设各要素进行调整和改善,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平台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构建多元协同育人生态,保证人才培养层次与劳动合理需求层次相契合。加快转变专业发展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改进专业教学方法,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有效发挥其链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端和经济社会发展用人需求侧的重要媒介作用。塑型,就是要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根本属性,在“职”上固本。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以“产业—专业—就业”为实践逻辑,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有效发挥其对接产业、服务企业、促进就业的社会功能。具体来说,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职业变化来合理设置、调整专业,针对岗位能力要求与人才规格需求科学建设专业,推动德技并修、育训结合、书证融通,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二)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专业建设亦是如此。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一、二、三产业共同高质量发展转变,需求结构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转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须立足发展新阶段、服务发展新战略、贯彻发展新理念、对接发展新格局,这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之需。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体现事物相对静止的逻辑。专业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不能一味追求满足社会外部需求,忽略专业自身相对独立性,否则易出现基础建设不牢、专业建设质量不高的现象。专业建设须遵循内部发展规律,把握自身发展方向,打造专业竞争优势,在教育系统中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教育层次上属于本科教育,在教育类型上依然属于职业教育,与高职高专“同宗同源”,既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避免将高职高专原有的问题延伸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来。因此,专业建设应厘清什么是需要继承保留的、什么是需要创新发展的,实现继承职教属性不变和对标本科升级转变的辩证统一。在传承方面,应坚守职业教育办学逻辑,防止因盲目模仿普通高等教育而产生“学术漂移”或同质化现象。要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起点,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工作胜任能力为目标,坚持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实践方法、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同时,还应注重体现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本科层次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向更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办学资源向更高端配置提升,师资队伍向更高质量“双师”素质提升,服务能力向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提升,彰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层次特征,推动专业的自我更新、自我调节、自我发展。
(三)立足个体发展需求,坚持融合与创新并行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和自我实现,从人的本质出发,阐明了个体发展的人本逻辑。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应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经验本位”提升到本科层次的“方法意识”,培养的职业人才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以患者中心”的心理疗法应用到教育领域,在《自由学习》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兴趣、需要和潜能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有效促进人的完整发展与自我实现。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立足于个体发展的人本逻辑,将学生的自我实现与发展置于专业建设的核心位置,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助力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目标和理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在本科层次的延伸,专业建设应立足个体发展逻辑,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变革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能,兼顾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发展。因此,应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为基点,创新产教融合、工学融合、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课程嵌入实践项目、教学课堂引入生产情境、教学方法结合工作方法,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深度融合。探索工学融合,注重“引校驻企”。通过倡导教学即生产、学习即工作、过程即考核、产品即成绩,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教学特色,真正实现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老师即师傅、学生即徒弟。探索专创融合,注重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专业教育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造能力,形成双创技能,强化开拓精神,释放创新热情、激发创业潜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人”。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机制建构
从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看,社会系统应满足适应、达成、整合和潜在模式维护四种功能,才能保证其维持和存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应寻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一致性,结合培养目标,注重统筹设计,实施综合改革,建立健全标准示范引领、专业动态管理、质量评价保障等机制,为专业建设构建可行性行动框架,以实现专业建设的既定目标。
(一)构建专业标准体系,形成专业建设长效机制
法国著名哲学家勒内·笛卡尔认为,“按照我们在科学和生活中赖以建构秩序的标准来思维是理性的呈现。”随着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首当其冲的是构建科学完善的专业标准体系,形成专业建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标准的导向性作用,以保障专业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遵循职业教育办学逻辑和应用技术型人才成长规律,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主线,在国家职业教育标准框架下合理建构专业建设标准体系。根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通过设置一批辨识性较高的遴选指标,将那些真正“想”办本科职业教育且“能”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学校或者专业遴选出来,确保在有基础、有能力的专业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避免“一哄而上”而影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的建设质量。专业建设要突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高端性、复合性、创新性等核心特征,彰显主动服务产业发展需要、服务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建设目标。在专业标准应用过程中,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遵守专业设置的具体规则和操作路径等刚性要求,辅以监管、评估、反馈等手段,对不符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条件和标准的专业,及时发现并进行退出处理,推动专业建设标准的动态优化。
专业标准是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根本指南,在专业建设中起着举旗定向的作用。应加快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标准研制,完善专业标准内容,并在试点院校落地生根。应注重专业标准的“界线”功能。专业建设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关键要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根据自身特征加强要素标准化,就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教材标准、课程标准、师资标准等系列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同时,不能忽视中、高职专业标准之间的衔接贯通。应注重专业标准的“引导”功能。专业标准并非是悬浮的宣言和口号,而是在专业建设各项环节需要落地施行的工作规范,需具有明确导向性,通过专业标准引领专业设置(名称)、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资源、实训基地条件、职业能力要求、“双师型”教师比例等硬性指标,引导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和育人层面实现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应注重专业标准的“特色”功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内容既要赓续“职教基因”,合理参照已经成熟完善的专科层次专业标准;又要对标本科要求,有机结合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从整体上规划和设计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的专业标准内容。需要强调的是,专业标准虽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底线要求,但并不意味着能够轻易达成,应立足于当下现实条件,探索构建科学、先进、系统、全面的专业标准体系,引领专业建设长效发展。
(二)完善专业管理制度,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权变理论强调,一旦组织的内在特征与外在环境要求达到最佳匹配状态,组织就能最好地适应环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即是一个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着重于内部动态调整、变革与提升的发展“组织”。为寻求专业建设内外部条件之间的张力平衡,应加快完善专业管理制度,建立既有弹性又有规可依的动态调整机制。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管理上,教育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政策保障衔接,协同推进政策落到实处。教育部应定期制(修)订并发布专业目录,为专业设置与调整提供引领性发展框架,并在此之上给予一定自由度,每年动态增补,在保持专业目录稳定性的同时促进专业目录对于市场需求的灵活适应性。
此外,还应注重一体化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体系建设,强化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3个培养层次之间的纵向衔接,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给予省域内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配套政策支持。加强省级层面的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研究,及时发布区域人才需求状况信息,引导专业链和产业链、岗位链的精准对接;建立专门的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指导区域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专业的适时调整和优化。美国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菲利普·亨廷顿认为,组织自主性强调的是某一组织对其他社会团体的低依附性。按照部省联动管理、院校自主决策的原则,在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构建专业调节机制,因校制宜自主管理专业。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办学逻辑和规律,综合所处区域和所具资源状况,依托学校现有优势,突出类型特色,自主进行专业建设管理。第一,建立专业设置调研论证机制。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须更加强化专业建设委员会功能,负责对学校专业设置进行论证与审议,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仅有学校负责教学工作的校级领导、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还应积极吸引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等参与,保障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科学性。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设立专业设置调研论证小组,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就业市场形势进行研判与分析,为学校专业设置以及优化调整提供有效参考。第二,推动专业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建设。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互动,立足于专业建设的角度,综合考虑校企资源整合或优势互补,推进校企全要素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强化多方、多元参与专业建设与管理,实现专业校企共建共享共管。第三,发挥学校专业管理主动性。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实力和基础条件,自主规划并稳妥设置指导性专业目录以外的专业,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从而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规范专业建设评价,健全质量保障机制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提出CIPP评价模式,认为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规范专业建设评价有利于促进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自我审视与自我改进,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教。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建立健全以专业建设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专业建设达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在评价主体上,坚持全员参与、内外结合。要坚持以内部评价为主,职业院校要建立自我评议、自我监管、自我督导机制,以院校师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为轴心,以招生、办学、就业、生均经费投入等评价结果为基本依据开展专业评价,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专业布局。同时,也须引入外部评价,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绝不能“闭门造车”,应坚持主体多元、视角多维的评价原则,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外部评价机制。各类评价主体应各司其职、各安其位,避免职能交叉重复,保证专业建设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准确客观。在评价内容上,坚持全面覆盖、视角多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建立一套具体、可测、可操作的指标评价体系,根据专业建设项目和内容设立指标,并赋予相应的权值。评价体系应对专业建设过程和结果成效进行多方位考量,强化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既要考核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数量、实践教学比例、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占比、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内容,还要兼顾对专业结构的合理性、与产业对接的紧密性、就业市场的匹配性、专业特色的鲜明性、核心专业的辐射作用及专业资源的支撑作用等内容的评价。
在评价方式上,坚持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专业建设各项指标的常态数据进行量化考核,也要组织教学管理者、在校学生、专家学者、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进行定性评价。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日本技术人员教育评估机构(JABEE)对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评价对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该评价结果包含4种质量等级:A(Acceptable),满足认证标准;C(Con⁃cerned),基本满足认证标准,希望能采取措施继续提高;W(Weakness),基本满足认证标准但较弱,要求必须采取措施提高;D(Deficiencies),不满足认证标准,需重新申请认证。JABEE对于专业的认证不是“一评定终身”,而是有一定期限,即使专业在认证过程中达到标准也不能松懈,还需不断采取措施保障教育质量。基于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应遵循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期组织阶段性评价和周期性评估监测,并将诊断结果及时反馈到专业建设过程中,促进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自纠自查,科学判断建设成效,明确未来建设方向。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可为路径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存在重重掣肘和实践考验。应厘清自身发展逻辑和建构机制,寻求专业建设的可为路径,以三个“不变”、两种“属性”和一个“中心”设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式,提升专业建设支撑力,强化专业建设驱动力,打造专业建设内核力,提高专业建设的效益和质量。
(一)坚持三个“不变”,提升专业建设支撑力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中职、高职专科一脉相承,不可因为办学层次的上升,就忽略其职业教育本质内涵的稳定性,而应当有所坚守,深刻把握“变”的现象与“不变”的本质之间的有机统一。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办法》研制过程坚持“三个高、两个衔接、三个不变”的总体思路,所谓三个“不变”,就是要求笃定在办学方向上坚持职业教育类型不变,在培养定位上坚持技术技能人才不变,在培养模式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变。“不变”是一切“变”的基础和前提,坚持三个“不变”,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择善而固执之举。坚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专业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的支撑点,是决定其能否实现“升本不忘本、升格不变质”的核心要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能忘的“本”是职业教育类型属性,不能变的“质”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路径质的规定性。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服务强国战略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产业导向,推动专业与产业相匹配,促使职业教育的学生更好地适业、乐业。
专业设置应与产业转型升级速率同频共振,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同向同行,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新岗位、新职业对劳动者能力结构的新要求。坚持就业导向,充分调研劳动力市场现实需求,深入研判毕业生就业形势,并将其作为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基本依据,依此指导专业建设发展。坚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不变。专业建设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应在类型定位、层次定位、目标定位、素质定位等方面毫不动摇坚持职业教育特色。类型定位上坚持培养职业化技术技能人才,层次定位上坚持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目标定位上坚持培养适应性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定位上坚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即要以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为逻辑起点,通过专业设置改造与升级、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重构与完善、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本领过硬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变。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最鲜明的底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扎根于产业实践土壤,重新审视和设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完善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融合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充分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协同搭建技术技能创新开云体育网站下载网址,推进“目标共商、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师资共通、人才共育”,打造校企共生共长、互利共赢的生态格局。
(二)坚守两种“属性”,强化专业建设驱动力
根据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一个“场域”可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社会由一系列“子场域”构成,各个场域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时间上连续、在空间上开放、在思维上关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场域中的一个新型子场域,继承了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与职业教育场域既有普适性又有差异性;作为职业教育场域与高等教育场域融合共生的结果,其类型化发展受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与场域变化相适应,既要坚守职业性,又要提升高等性,重塑人才培养惯习,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坚守“职业性”,在对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经验选择性借鉴的基础上,对标发展要求,促进自身转变提升。第一,专业建设目标应具有职业定向性。定性在“职业”,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起点;定位在“技术”,以高水平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定格在“创新”,以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保障,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向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变提升。第二,专业教学内容应具有职业针对性。以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生产原理、职业能力规范、技术应用准则、工艺创新方法等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联合行业企业协同构建实用性、针对性、系统性的专业教学模式。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提出:“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教育也要做好准备,职业教育不可能处于知识科层的底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其专业建设应坚持或提升“高等性”。第一,人才培养遵从高规格。相较于高职专科,人才培养层次和能力结构更有高度,理论基础更宽厚,要求加强学生职业理论知识学习,包括产业理论知识、行业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技术理论知识等;学习内容更复合,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和综合应用;技术技能应用更精深,强调结合理论与实践解决复杂问题。第二,课程体系要求高层次。课程目标设计应与专业建设目标相匹配,聚焦于产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课程结构应打破传统学科式课程结构的藩篱,重建“公共技术平台+应用能力模块+专业方向”的特色化专业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应融入技术创新思维,实现专业理论、技术技能和创新素养的有机耦合。
“职业性”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属性在类型上延伸,“高等性”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属性在层次上的界定,二者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之“根本”,离开这一“根本”,专业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找准两种属性的结合点,立足于结合点,把握类型特征,强化专业建设驱动力。以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坚守职教本色的基础上,体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术性、高等性、创新性,推进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专业建设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相衔接、专业建设内容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契合、专业建设评价与社会服务效益相联动,打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三)注重一个“中心”,打造专业建设内核力
潘懋元先生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认为,教育内部规律的运行受外部规律的制约,外部规律发挥作用要通过内部规律来实现,办教育应把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相应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也要把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综合起来考虑,不断革新以寻求内外部因素张力平衡,直至达到专业建设内涵和外延相统一。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大生态同频共振,将学生置于专业建设的核心位置,回归育人本质,打造专业建设内核力,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和生存之道。
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前者泛指人得自先天遗传所应用于一般性生活活动的普通能力,后者是保证人们完成某种特殊作业或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所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熟练掌握高水平专业技术技能,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核心素养、工匠精神等教育,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知识建构活动,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传递,而是学生根据以往经验,主动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须持续深化三教改革:一是要强化师资,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打造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高、理论深、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二是要重塑教材,协同行业企业选用、开发、编写新教材,增强教材内容适用性和形式灵活性,提升专业教学内容供给质量;三是要建优教法,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则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须融入工匠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培养学生专注踏实的从业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能力、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和持之以恒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具备“匠技”,怀有“匠心”,遵循“匠道”,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学生成为兼具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完整“职业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在具体专业实践过程中不断变革、调整、完善和创新,最终实现“从实践理性到理性实践”的质的飞跃,久久为功。因此,应基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客观审视其专业建设的发展逻辑、建设机制和发展路径,多措并举为专业建设提升支撑力、强化驱动力、打造内核力,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领头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爱辉,徐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价值意蕴、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1):6-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蒋心亚,鲁武霞.专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实践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4):37-42.
[5]刘晓,钱鉴楠.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逻辑与理论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42-147.
[6]王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怎么办?——基于不同专业办学内涵论争的初步探讨[J].职教论坛,2021,37(3):36-42.
[7]]A H 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1]cal Review,1943(50):370-396.
[8]卡尔·罗杰斯,H.弗莱伯格.自由学习[M].伍新春,管琳,贾容芳,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孟庆男.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探究[J].职教论坛,2021,37(12):79-85.
[10]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M].刘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1]刘金松.高校教师流动的合理性冲突及限度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6):53-58.
[12]王亚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审视、学理逻辑及制度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2):59-66.
[13]庄西真.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制度需求、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21(7):98-102+108.
[14]李立国.大学治理变迁的理论框架:从学术—政府—市场到大学—国家—社会[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4):1-9.
[15]井文,匡瑛.我国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逻辑机理与管理机制——基于类型教育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5):13-20.
[16]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沈宗美,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17]徐俊生,张国镛,高羽.职业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价值、机制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9):57-63.
[18]STUFFLEBEAM D L,MADAUS G F,KELLAGHAN T.Evalua[1]tion Models: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M].Berlin: Springer Netherlands,2000:279.
[19]刘林山.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义、现实问题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7):36-43.
[20]施星君,余闯.职业本科专业评价设计的逻辑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2(5):102-108.
[21]李梦卿,赵国琴,江恒源.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4):64-71.
[22]张学,周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逻辑与理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8):39-45.
[23]皮埃尔·布迪,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
[24]李梦卿,邢晓“.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07-114.
[25]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6]高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指向、机制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9):19-26.
[27]潘懋元.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88(3):6.
[28]李梦卿,邢晓“.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5):72-79.
[29]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